“兩家兼并,一是提高三代核電的品牌能力,全體提高核電技能水平;二是讓規劃、研制、運轉一條線縱向一體化,改進動力體系,使之能夠輻射出去”

繼南北車兼并以后,2015年央企重組大潮中又有一波高浪掀起——我國電力出資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能公司正進行兼并重組,將組成國家電力出資集團公司。
自3月19日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承認兩家公司重組音訊以后,如今還未傳出進一步計劃。5月初,國家核電技能新聞發言人郭洪波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如今在按進展進行,暫時沒有任何新音訊,很快就有正式的音訊出來。”
盡管雙方公司尚未發布兼并計劃,可是商場對兼并后的競賽格式較為重視。21世紀經濟報導采訪顯現,與南北車兼并致力于海外事務不一樣,國核與中電投的兼并主戰場仍是在國內,世界事務尚不占優勢。中電投與國電投的兼并后將在以我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與我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為主的國內核電商場的競賽中更具優勢。
一起,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國核與中電投的主營事務有很大區別:國核首要從事核電的技能研制,而中電投首要是火電事務,一起是國內三家擁有核電運營天資的公司之一。因而,業內以為這次兼并的最大的含義在于國產三代核電的研制技能與核電車牌天資的交融。所以兩者的兼并更多是產業鏈上的縱向結合。
“國核首要擁有的是技能,中電投首要是資產的運轉,放在一塊會對對方來說是一種互補。”廈門大學動力研究院院長李寧在承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采訪時表示。
核電的主戰場仍是在國內
對南北車而言,兼并首要是防止海外惡性競賽,一起由于國內高鐵商場挨近飽和,兩大巨頭所以才目的構成合力,一致對外。但是,關于國核和中電投而言,面向的商場首要是國內商場。
“核電的主戰場仍是在國內,不像高鐵,主戰場首要在國外。”廈門大學動力研究院院長李寧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如今的核電遠未到達商場的需要,非化石動力占20%的方針還很悠遠,而如今核電只占總發電量的2%擺布。”
除了要在存量商場上與傳統動力和別的新動力競賽、努力提高核電比重以外,核電公司國內商場的增量空間也大為可觀。去年末發布的《動力開展戰略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到達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到達3000萬千瓦以上。但到2014年末,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為20.3GW,距離5800萬千瓦的方針還有很大距離。
有業內專家指出,考慮到核電建設周期較長,今明兩年有必要發動近1000萬千瓦新建項目才干完成2020年的方針。因而,不管是傳統動力商場仍是核電增量商場,核電公司均具有較大的開展空間。而在國內商場中,國電投面臨的首要競賽對手,是中核與中廣核。
據中電投2014年年報,在中電投已投運核電站中,算計權益裝機容量2.1GW,占全體在運裝機容量的10%;在建核電站中,算計權益裝機容量3.7GW,占全體在建容量的13%;中電投的核電發電量大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11%。
但是,中廣核不管在在運裝機容量、在建裝機容量仍是核電發電量方面,所占比重都約占50%,而中核也約占40%,遠遠超越中廣投所占的10%的比重。
所以,即使國核與中電投兼并成立國電投后,國內核電商場將構成中核廣核、國電投鼎足之勢的局勢,但國電投的實力仍是遠不如別的兩家老牌核電公司,在國內中仍然將面臨著兩者較大的競賽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