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記者 蒲長廷)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勞動模范精神,這種精神源于身份普通、崗位平凡、業績突出的勞動者,這種精神成為了推動社會前進的原動力,引領著無數人戰勝苦難、不懈創新、勤勉開拓。這就是勞模的精神。“張文新創新工作室”“趙郁勞模創新工作室”“郭玉全創新工作室”等,這些都是新時代下勞模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張文新創新工作室”作為北京市電力公司創建的首批示范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8月,是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都勞動獎章”“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范”稱號獲得者張文新的名字命名的職工創新團隊。
今年,張文新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而去年年底,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張文新創新工作室”為首批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北京的三個全國性創新工作室之一。
“帶動起一批有技術、肯吃苦的年輕人是我們的責任。”談起創新工作室,張文新如是說。在施工工作現場,經?吹侥贻p人緊跟工作室成員身后。工作室成員則不失時機地給年輕人仔細講解和傳授。有了勞模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的言傳身教,許多年輕人感到受益匪淺。
執著
研制電纜內窺鏡 上醫院做胃鏡
1999年,國內高壓變聯電纜業務剛剛起步,北京市知春路—西便門220千伏電纜發生外力破壞故障,以當時國內的技術條件還不能獨立解決,一直需要依賴國外專家。
張文新憋著一口氣暗暗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電纜安裝技術徹底擺脫對外國專家的依賴。
“張老師,咱們檢測電纜附件時要是能看到里面的情況該多好啊,就像醫生給病人做胃腸鏡檢查似的,內部是否受損一看就清清楚楚。”正在記錄試驗數據的張文新聽到同事的話猛然抬起頭說:“嗯,這個想法好,咱們可以嘗試著把視頻檢測頭送進電纜附件內部!”
說干就干,通過網絡、熟人等各種渠道,張文新搜集了大量材料,在同事們疑惑的目光下開始研究。
視頻檢測頭、照明燈、顯像器……所有元器件逐個分析,比翻譯外國的電纜專業文獻還要難,但他卻樂此不疲。
同時,他還三番五次地到醫院掛號要做胃鏡,直到大夫警惕起來。在說明來意后,大夫為他詳細講解了設備的工作原理,并對他自制電纜內窺鏡的想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為進一步實踐內窺鏡技術理論,張文新長期泡在工地上,由于長期在潮濕的溝道中工作,張文新落下了關節炎和腰肌勞損的病根。為了成功將視頻檢測頭送進電纜內部,他咬著牙一遍遍地反復試驗。
2010年9月,經過幾十個日日夜夜的潛心鉆研,檢測頭終于實現了對電纜施工質量的可視化檢測。那一刻,他才松了一口氣。
嚴謹
為“0.02”微小差距 反復試驗
張文新的另一項創新成果“氣墊運輸組合電器”試驗一經成功,便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國家電網公司還將其納入施工科技創新成果匯編中,在業內推廣。
張文新對工作的要求可以用“嚴苛”來形容。氣墊運輸,顧名思義就是讓大型設備坐上“氣墊船”。那么,究竟多少倍的大氣壓強才能使氣墊與地面間形成安全穩定的氣膜呢?他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試驗!一次次地試驗!
2010年11月17日,當壓強的控制數值幾乎達到預期時,變電專業的技術員沈劍興奮地大聲報數:“0.8!差不多0.8兆帕!”在場的所有人都興奮地圍了過來,覺得試驗已經成功?蓮埼男聟s眉頭一皺問道:“什么是差不多?重來一遍,我要最精確的數值!”
“我們都覺得張老師能‘折騰’人,明明設備已經浮起來了,他卻始終覺得不夠穩定,最后數值定格在0.82兆帕。為了這0.02的微小差距,試驗一直持續到晚上9點多。”工作室成員胡進輝在回憶當時的經歷時,印象最深的除了成功的喜悅外,就是張文新別樣的“嚴苛”。
創新
技術研發讓北京用電結構更加穩定
2013年,海淀500千伏送電工程I路電纜進入隧道,這標志著北京首個500千伏超高壓電纜敷設工程正式開工。
該條電纜是我國首個全自主施工的長距離最高電壓等級電纜,采用由“張文新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的電纜豎直“蛇形敷設”專用工具、電纜專業附件安裝凈化室、30噸電纜運輸車,電纜竣工試驗方法等4項創新成果。其中,大口徑電纜輸送機、電纜“蛇形敷設”拿彎等工程專用工具,填補了國內500千伏電纜施工敷設工具的空白。
海淀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是北京電網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對于改善北京西部地區電網結構,提升北京電網整體供電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華北電網的西電東送能力和北京電網的受電能力,為北京西部220千伏變電站直接提供電源。此外,還可將北京原有的昌平、門頭溝供電分區,分為門頭溝、海淀,海淀、昌平兩個供電分區,減小了分區供電區域規模,改善了西部地區電網結構,為西北熱電中心的順利并網發電提供了堅實的網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