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沿海有大小島嶼200多個,曾幾何時,對于這些海島居民來說,能用上陸地的電是一種“奢望”從1987年溫州鋪設第一條海底電纜開始,漁家百姓逐漸用上了陸地電。那么電是如何“跨過!痹竭^江”發明穿越海底的奇跡,送進海島千家萬戶,使漁家百姓的油燈”變為明亮的電燈呢?本期揭秘記者為你一一道來!跻娏曈浾 陳菡
海底電纜點亮漁家生活
洞頭、靈昆島、江心嶼…目前,溫州的海島基本都用上了海底電纜輸送機輸送的大陸電,但從大范圍的島嶼來說,南麂和北麂還沒有鋪設海底電纜。那么在沒有海底電纜的日子里,海島上的漁家是怎樣用電呢?建發電廠,用柴油機、煤發電,洞頭以前就有一個燕子山發電廠。但是這些發電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到夜里12點就“下班”島上居民過著“深夜沒有電”生活。同時,這些電容量比較少,電壓不穩定,一旦出故障、機組檢修,島上居民馬上面臨著停電的鬧心事”而自從有了海底電纜輸送,把海島的電網并入大陸電網,容量增大了可靠性強了海島居民從此結束了以前“自發自給”日子。
目前溫州主要有兩條3.5萬伏和兩條1萬伏的海底電纜,其中兩條3.5萬伏的海纜是把電輸送到洞頭。七洞線是從樂清七里港到洞頭的這是1987年我市開始鋪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從樂清的岐頭山過海到大門島,然后再到洞頭。1999年,從龍灣永強鋪設了一條到洞頭的海底電纜洞頭線,溫州目前最長的海底電纜,長約14.5公里,相當于從新城到溫州機場的距離,這是一根電纜直接通到底,中間沒有任何中斷與停頓。而兩條1萬伏的海纜主要是大門島到鹿西島。
電纜如何在海底鋪設
海底電纜是如何“越過!笨邕^江”把電平安送達海島呢?海纜的鋪設流程分為:接纜、掃海、始端登陸施工、海中電纜施工、終端登陸施工。其中始端和終端段屬淺灘段作業,海中段施工在深海區,難度最大。
一般情況下,淺海,如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纜線采用埋設,而在深海則采用敷設。海底電纜的鋪設主要包括電纜路由勘查清理、海纜敷設和沖埋維護三個階段。電纜敷設時,通過控制敷設船的航行速度、電纜釋放速度來控制電纜的入水角度以及敷設張力,防止由于彎曲半徑過小或張力過大而損傷電纜。其中,淺灘段敷設時,先用船把電纜運到海上,電纜上面綁一個個輪胎,電纜猶如套上了救生圈,浮在水面。通過岸上的電纜牽引機牽引,將電纜牽引上岸,電纜上岸后拆除輪胎,使電纜下沉至海底。深海段敷設時,電纜敷設船“邊走邊放”釋放出電纜,同時使用水下監視器、水下遙控車不時地進行監視和調整,控制敷設船的前進速度、方向和敷設電纜的速度,以繞開凹凸不平的地方和巖石,防止損傷電纜。
海纜敷設地點的選擇要防止某些干擾,如人類活動、船只航道、碼頭、采砂區等,同時海底還不能有沉船、礁石、急流等。一般選擇比較穩定的海床,如上面為細沙的海床,海纜敷設在上面猶如躺在柔軟的床上般“舒適”
施工最后階段,要對海底電纜進行深埋保護,減小復雜的海洋環境對它影響,保證運行平安。沙地及淤泥區,用高壓沖水產生一條約2米深的溝槽,將電纜埋入其中,旁邊的沙土會將其覆蓋;珊瑚礁及粘土區,用切割機切割一條0.6米~1.2米深的溝槽,把電纜埋入溝槽,自然回填形成保護;堅硬巖石區,電纜上覆蓋水泥或抱箍等硬質物體實施維護。
海底電纜身著“防護衣”
海底電纜上岸后,施工人員會把海纜連接到設在海邊的終端塔,并用架空方式把電壓輸送到變電所,通過變電所的降壓把電送入海島的千家萬戶。同時在海纜兩邊的架空線設有避雷線,維護海纜。
海底電纜與普通電纜有所不同,一根陸地電纜鋪設逾越一公里后要進行分纜,而海纜是沒有限制的猶如一條海龍盤踞在海底,經受著海洋環境的艱巨考驗。衣著一層“防護衣”抗擊著來自外界的壓力”外圍一層為麻繩瀝青,主要是抗擊海水腐蝕、里面的鋼絲是抗擊拉力,而鋁護套是抗擊水壓。同時還有絕緣層,以前海底電纜用一層絕緣油包裹著,阻止海水進入,F在一般采用交聯聚乙烯進行絕緣。除了外保護層外,還有防腐層、防蛀層等。有了這些“防護衣”海纜才干在海底“安心”地工作。
一般海纜要埋設在海底下2米左右,最深可達海底下30米左右,有關規定,海纜的維護區域是沿海寬闊海域為海底電纜管道兩側各500米;海灣等狹窄海域為海底電纜管道兩側各100米;海港區內為海底電纜管道兩側各50米。萬噸輪船所拋的錨不能逾越海底下2米,但海底電纜還是經常受到船只所拋的錨“傷害”據有關統計數據標明,海底電纜、光纜或管道受到破壞80%以上來自錨害。所以有關部門會在海纜兩岸設置醒目警告標志,告訴過往船只要注意。此外,海纜施工完成后,通過有關海洋部門公布海纜坐標情況,讓過往船只避開海纜敷設區域泊船。